1945年6月19日,临近中午时分,半城(今新沂市港头镇半城村)西北的某土匪苗凤祥的根据地内,气氛愈发紧张。
孙继时站在人群的边缘,目光紧盯着不远处打马而来的张以才,眼神不禁一沉,暗自焦急。此时,他不自觉地用力掐紧了自己紧握的拳头,痛感逐渐蔓延开来,他才发现指甲已经深深地刺进了自己的掌心,鲜血渗出,但他完全没有察觉。
张以才,宿北县沙河区第三联络处的副处长,这一次孤身一人前来,目的明确——招降苗凤祥以及他的土匪队伍。
回望抗战时期,苗凤祥曾高举抗日的旗帜,与日军誓死抗争,形象曾颇为雄壮。当地党组织为此在偃头王翻村设立了联络处,专门负责与苗部的接触与拉拢,而张以才便是这项工作的负责人。
随着时日推移,虽然苗凤祥有意倾向于共产党,但因他身为绿林出身,匪性难改,且对外界的约束心生抵触,使得他始终犹豫不决。再加上国民党顽军的渗透与诱惑,特别是一个月前,投靠国民党的刘二水从徐州带回了二十多支新枪,在苗凤祥面前耀武扬威,给了他巨大的压力。终于,苗凤祥决定站队国民党,希望借此获得更多支持和利益。
展开剩余81%为了投靠国民党,苗凤祥决定除掉长期接触的张以才,杀死他,送上投名状,借此讨好顽固派。于是,他写信邀约张以才前来见面,共同商讨“归降事宜”。张以才收到信后,并未怀疑,第二天便带着轻松的心情赶往了半城的苗凤祥根据地。
当天,苗凤祥亲自带领众多匪头,热情地迎接张以才的到来。张以才在看到热闹景象时,却未察觉到背后充满敌意的目光,自己的危险正悄然逼近。
苗凤祥热情地邀请张以才进入自己的地盘,进入厅堂后,苗凤祥偷偷打量着四周的匪众,心中暗暗得意,这一次,自己的人多势众,张以才完全无路可逃。
然而苗凤祥并没有想到,早在他背后,张以才的身边早已有了内应,这人正是此时坐在屋内东南角的孙继时。
孙继时得到消息时已是清晨,得知苗凤祥打算对张以才下手,虽然心急如焚,却因当时无法及时发出警告,只能眼睁睁看着张以才步入土匪的陷阱。整个过程中,苗凤祥始终紧跟张以才,严密监视,孙继时无从传递消息。
中午,苗凤祥设宴款待张以才,土匪们热情地劝酒,气氛显得格外热烈,张以才察觉到气氛的异样,趁倒酒的间隙环顾四周,急切地想要找到孙继时并了解局势。
此时,孙继时也在偷偷关注着张以才,两人目光交汇,张以才看到孙继时眼中闪过一丝不安与焦虑。酒菜不断地送入厅堂,匪众们围坐在桌旁,酒意渐浓。孙继时悄悄站起身,确认张以才也在看向自己后,他用手扶住肚子,假装喝醉,然后转身走出了房间。
张以才似乎觉察到了什么,借口需要方便,也悄然起身,走出了屋子,径直朝着茅房走去。
苗凤祥看着张以才的离开,心中升起一股不安,他转身冷冷地问一旁的土匪头目:“一切准备好了吗?”
“都在外面等着,就等您命令。”
“好,再灌他几杯酒,事成之后我们立刻动手。”苗凤祥冷笑着,举起酒杯,猛地灌下去。
而在茅房中,孙继时见张以才赶到,急忙压低声音道:“副处长,你掉进了陷阱里,今天他们准备了鸿门宴,打算置你于死地!”
张以才听后面色一变,立刻问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。
“现在根本走不了了,他们已将四周围得水泄不通,我们该怎么办?”孙继时焦急地踱步,心急如焚。
“既然走不了了,那就不走了。走,我就让苗凤祥送我出去。”张以才面色平静,他知道苗凤祥的用心,随即轻松安慰孙继时:“别急,我有办法脱身。”
回到厅堂,尽管热闹的场面依旧,酒气四溢,张以才却发现了新的变化。四名持枪土匪站在墙角,虽然看似是守卫,但目光始终盯着自己,似乎暗藏杀机。
张以才心头一凛,心中冷笑苗凤祥的阴险毒辣。装作醉态,他踉跄走向苗凤祥,一把搂住他的胳膊,笑着说道:“老苗,今儿个我喝多了,得麻烦你送我出去。”
“再喝一会儿,天还早呢。”苗凤祥试图挣脱,却发现张以才的手臂犹如铁箍般紧紧缠住了自己。
“早点回去,对大家都好。”张以才淡淡一笑,语气中带着双关的意味。
苗凤祥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,他感觉到局势已经开始失控,无法挣脱的他开始意识到,事情的局面已经不如自己所预料。
与此同时,墙角的几名土匪举起了枪,瞄准了张以才。
“哎,苗大哥,看来你这里不欢迎客人了,那我就先走了。”张以才毫不慌乱,从腰间抽出短枪,顶在苗凤祥的脑袋上,沙哑着声音说道。
枪管冰冷地顶在脑门上,苗凤祥不禁打了个冷颤,死亡的威胁瞬间逼近。他的脑海一片空白,只剩下愤怒和恐惧。
“都给我退下!还不赶紧滚!”苗凤祥愤怒地大吼,命令土匪们停手。
张以才一手举枪,一手揽着苗凤祥,带着他踉踉跄跄地走向外面,周围的土匪紧紧跟随,苗凤祥的怒骂和哀嚎声充斥耳边。
最终,两人走到了吊桥处。张以才让苗凤祥下令吊起吊桥,确保没人跟踪。随后,他继续带着苗凤祥走了半里地,最后冷冷地说道:“走到这一步,望你好自为之。临走前给你一句忠告——与人民为敌,终究不会有好下场。”
说完,他一把将苗凤祥推倒在地,迅速消失在旁边的青纱帐内。
苗凤祥狼狈地从地上爬起,满身尘土,心情沮丧。回望着身后的土匪,感到一阵无力。他停下脚步,望着远方无尽的青纱帐,长长叹息,耷拉着头,带着不甘转身离去。
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,无数的草根英雄在黑暗中挣扎,虽然他们的名字早已被历史掩埋,但他们所经历的故事,依然构成了那段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画卷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感谢阅读。我是青史如烟,专注小众历史与草根英雄的故事。本文出自《革命珍闻录》第252篇,欢迎关注与分享,共同传承正能量,谢谢大家。
发布于:天津市
